順天藝術《移風觀止》 胡棟民的多重媒材與造型

順天藝術《移風觀止》 胡棟民的多重媒材與造型藝術家胡棟民於順天藝術《移風觀止》展場實紀。圖/非池中藝術網攝

THE 201 ART 順天建築.文化.藝術中心於今年夏天和藝術家胡棟民合作,發表《移風觀止》雕塑個展。以多種媒材的對話,堆疊出藝術家對於造型藝術的心得。順天藝術中心寬敞的挑高空間,是台灣少有、非常適合展示大型立體作品的空間。本次的展覽將藝術家十餘年來的創作做了完整的展示,除了作品本身的意境與內涵,更在空間策展上為作品更多、更豐富的感受角度。

順天藝術《移風觀止》 胡棟民的多重媒材與造型胡棟民,《逸》,白大理石,L19×H46xW10,2019。圖/順天藝術提供

本次展覽《移風觀止》的展出作品,環繞在胡棟民對於「心境自由」的冀求。藝術家對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,不自覺的種種「被規範」有著深刻地省思。例如人們很習慣「石頭應該具有重量感」、「某種造型象徵著某種意義」等等認知,然而許多時候並非完全如此。無論就材質或是造型,都應該能夠擁有更多的可能性。而這種可能性難以定義,也時時刻刻都在演化當中。胡棟民的雕塑創作從反轉材質的特性開始,持續對於這一類約定成俗的印象進行解構與重組,朝向更加深層的自我探詢前進。

順天藝術《移風觀止》 胡棟民的多重媒材與造型胡棟民,《幾何山水》,銅,L150×H150×W20,2017。圖/非池中藝術網攝

試著多面向地「轉譯」各種慣性,胡棟民要求自己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待日常之中既有的「名詞/概念」,並且將其轉譯的過程透過造形藝術呈現。例如在作品《幾何山水》中,胡棟民以切片的概念製作了另一種對於山稜線的想像。在一個造型物件中,揉入了光滑與粗糙、向內與向外、凝固與穿透等等的對比。將山和天空從地球的「表面」翻轉到了地平線的「裡面」。融合兩種不同處理手法的銅,一方面維持著景物本來該有的樣子,一方面也讓景物呈現出和自然相悖的形象。讓觀眾們在一眼就看清楚的同時,也需要反覆細觀才能對於作品有所解讀。此作以地球、地平面的環形作為此作的出發點,也試圖連結上「戒指」這個物件的隱喻。戒指作為地位象徵、定情信物的意象,若是放在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時,也會延伸出許多不同於人際關係的思考。

順天藝術《移風觀止》 胡棟民的多重媒材與造型胡棟民,《幾何山水》(局部),銅,L150×H150×W20,2017。圖/非池中藝術網攝

對於各種雕塑材質具有厚實的操作經驗,也在創作中試著找尋材質更多的可能性。胡棟民將自己所運用的材料比擬為單字,作品比擬為單詞。如同「秋雨」二字一詞的組構,秋和雨兩個字各本身的含意,然而並置時則產生了第三種意義。胡棟民在進行媒材對話時,即是懷抱著這樣一種探索式的心態。希望藉由兩種甚至多種質感的相互印襯,組構出了有別以往甚至全新的詩意。

本文由 台灣藝術網 | 台北藝術發展協會 作者:台灣藝術網 发表,其版权均为 台灣藝術網 | 台北藝術發展協會 所有,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 台灣藝術網 | 台北藝術發展協會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。如需转载,请注明文章来源。